PCB设计点检表

阶段 项目 序号 PCB设计检查内容
前期 1 确保产品的硬件设计输入得到确认(外形尺寸、工艺要求等)
2 确保PCB网表与原理图描述的网表一致
SMT切换评估 切换需求 1 元器件是否为无铅设计,可承受245C+/-10C,10秒钟的高温
2 确认是否超过设备的加工范围:最大PCB尺寸为460mm×400mm,最小PCB尺寸为 50mm×80mm。
3 是否需要增加工艺边,工艺边的宽度应不小于5mm。单板上至少要有足够的传送带位置空间。
4 单板需要圆弧设计,防止卡板。圆弧角半径为5mm。
5 SMT机器高度限制,选用的SMD零件其PCB底部至零件顶部的最大高度H须≦12mm
6 对于波峰焊工艺,SIP、DIP的布置方向有要求,平行垂直于传送带方向。
7 基准点(mark point)设置是否正确,单元板和重要的芯片是否需要设置mark点。
8 CAD布线时应根据信号质量、电流容量以及PCB厂家的加工能力,选择合适的走线宽度及走线间距。
PCB布局 拼板设计 1 1.PCB是否采用拼板设计
2 2.根据PCB板的类型,确认采用V-Cut还是邮标孔。
3 3.板边有无mark点。
4 4.是否会对分板造成困难。
5 5. 焊盘周围5mm内不应被设计V-Cut和邮标孔
外形 6 所有通孔插件除结构有特别要求之外,都必须放置在正面。
7 比较外形图,确认PCB所标注尺寸及公差无误,金属化孔(过孔)和非金属化孔(安装孔)定义准确
布局 8 使用SMT生产,应注意阴影效应,贴片的chip料不要与较高连接器和元件靠太近
9 所有通孔插件除结构有特别要求之外,都必须放置在正面。
10 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是否已分开,信号流图经过评审
11 时钟器件布局是否合理
12 高速信号器件布局是否合理
13 IC器件的去耦电容数量及位置是否合理
14 保护器件(如TVS、PTC)的布局及相对位置是否合理
15 是否按照设计规范或参考成功经验放置可能影响EMC实验的器件。如:面板的复位电路要稍靠近复位按钮
16 较重的元器件,应该布放在靠近PCB支撑点或支撑边的地方,以减少PCB的翘曲
17 对热敏感的元件(含液态介质电容、晶振)尽量远离大功率的元器件、散热器等热源
18 器件高度是否符合外形图对器件高度的要求
19 在PCB上轴向插装较高的元件,应该考虑卧式安装。留出卧放空间。并且考虑固定方式,如晶振的固定焊盘
20 金属壳体的元器件如散热器、屏蔽罩等,特别注意不要与其它元器件或印制导线相碰,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位置,正面金属壳体的投影范围内不能走线,以免短路
21 SMD放置方向应垂直于波峰焊时PCB传送方向
22 高器件之间无矮小器件,高度≥10mm器件之间5mm内不能放置贴片器件
23 插装器件的通孔焊盘孔径是否合适、安装孔金属化定义是否准确
24 Via hole焊盘设计不能对焊接造成影响。不能设计在焊盘上,不能与焊盘强锡。
25 表面贴装器件的焊盘宽度和长度是否合适
PCB布线 E

M

C与可靠性

1布通率是否100%
2时钟线、差分对、高速信号线是否已满足(SI约束)要求
3各类BUS是否已满足(SI约束)要求
4E1、以太网、串口、工业总线、光纤等接口信号是否已满足要求
5时钟线、高速信号线、敏感的信号线不能出现跨越参考平面而形成大的信号回路
6电源、地是否能承载足够的电流

(估算方法:外层铜厚1oz时1A/mm线宽,内层0.5A/mm线宽,短线电流加倍)

7芯片上的电源、地引出线从焊盘引出后就近接电源、地平面,线宽≥0.2mm(8mil),尽量做到≥0.25mm(10mil)
8电源、地层应无孤岛、通道狭窄现象
9PCB上的工作地(数字地和模拟地)、保护地、静电防护与屏蔽地的设计是否合理
10单点接地的位置和连接方式是否合理
11印制线路板的走线应尽可能的短,印制导线的拐弯应成圆角,而直角或尖角在高频电路和布线密度高的情况下会影响电气性能;
间距12SMD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.3mm,插件周围0.7mm范围内不能有其它器件。
13相邻零件且高度超过 2.7mm,零件本体需有4mm rework空间。
14电源模块、散热器等高热器件周围3mm内不允许有信号走线。
15不同的总线之间、干扰信号与敏感信号之间是否尽量执行了3W原则
16印制线路板上同时有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,高低压线路之间的距离应在 3.5mm
17差分对的线间距要根据差分阻抗计算,并用规则控制
18印刷线路板导线的宽度和间距应该符合电气要求
19铜皮和线到板边推荐为大于2mm最小为0.5mm
20内层地层铜皮到板边1~2mm,最小为0.5mm
21内层电源边缘与内层地边缘是否尽量满足了20H原则(地层的外框要大于电源层20H)
焊盘出线22对采用回流焊的chip元器件,chip类的阻容器件应尽量做到对称出线、且与焊盘连接的cline必须具有一样的宽度。对器件封装大于0805且线宽小于0.3mm(12mil)可以不加考虑
23当密间距的SMT焊盘引脚需要互连时,应在焊脚外部进行连接,不允许在焊脚中间直接连接。
24过孔元件焊盘的直径和内孔直径尺寸设计符合要求。
25焊盘连接的走线较细时,要将焊盘与走线之间的连接设计成水滴状。
26线路应从SOIC、PLCC、QFP、SOT等器件的焊盘的两端引出,SMT焊盘引出的走线,尽量垂直引出,避免斜向拉线。
过孔27钻孔的过孔孔径不应小于板厚的1/8
28所有不测试的via hole应该用Solder Mask盖住。
29过孔的排列不宜太密,避免引起电源、地平面大范围断裂
30在回流焊面,过孔不能设计在焊盘上。(正常开窗的过孔与焊盘的间距应大于0.5mm(20mil),绿油覆盖的过孔与焊盘的间距应大于0.15mm(6mil),方法:将SameNetDRC打开,查DRC,然后关闭SameNetDRC)
禁布区31金属壳体器件和散热器件下,不应有可能引起短路的走线、铜皮和过孔
32安装螺钉或垫圈的周围不应有可能引起短路的走线、铜皮和过孔
33螺钉孔、铆钉、自攻螺丝的禁布区范围:M2螺钉,禁布区直径为7.1mm;M5螺钉,禁布区直径为12mm。
大面积铜箔34若Top、bottom上的大面积铜箔,如无特殊的需要,应用网格铜[单板用斜网,背板用正交网,线宽0.3mm(12mil)、间距0.5mm(20mil)]
35大面积铜箔区的元件焊盘,应设计成花焊盘,以免虚焊;有电流要求时,则先考虑加宽花焊盘的筋,再考虑全连接
36大面积布铜时,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没有网络连接的死铜(孤岛)
37为了避免波峰焊接时铜面起泡和受热后因热应力作用PCB板弯曲,大铜面上建议铺设成网格形式。
测试点38各种电源、地的测试点是否足够
39测试点是否已达最大限度
40TestVia、TestPin的间距设置是否足够
41测试点的大小、间距、走线是否无误。如测试点为drill hole 考虑背面是否有芯片会受到影响。
丝印42PCB要有公司名称、文件号及版本标识
43PCB丝印是否清晰、准确,位置是否符合要求
44条码框下面应避免有连线和过孔;

PCB板名和版本位置丝印是否放置,其下是否有未塞的过孔

45器件位号是否遗漏,位置是否能正确标识器件
46所有零件皆须有文字框, 其文字框外缘不可互相接触、重迭. 零件标示极性后文字框或标识要明显且外缘不可互相接触、重迭.
47打开阻焊,检查字符、器件的1脚标志、极性标志、方向标识是否清晰可辨(同一层字符的方向是否只有两个:向上、向左)
48背板是否正确标识了槽位名、槽位号、端口名称、护套方向
出加工文件孔  图1加工技术要求的PCB板厚、层数、丝印的颜色、翘曲度,以及其他技术说明是否正确
2叠板图的层名、叠板顺序、介质厚度、铜箔厚度是否正确;是否要求作阻抗控制,描述是否准确。叠板图的层名与其光绘文件名是否一致
3孔表和钻孔文件是否最新(改动孔时,必须重新生成)
4孔表中是否有异常的孔径,压接件的孔径是否正确
文件齐套1PCB文件:产品型号规格-单板名称-版本号.*
2PCB加工文件:PCB编码.zip

(含各层的光绘文件、光圈表、钻孔文件及nctape.log)

3 [91-92]总包文件名:产品型号规格-单板名称-版本号-PCB.zip

相关新闻